编者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国家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以应对潜在的战争。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几百万工厂企业干部职工、知识、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祖国内地,风餐露宿,挥洒青春,在深山峡谷建立了一批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影响深远的“三线”企业。如今这些“三线”企业大多已搬离山区,但这段历史不曾忘记,这段历史值得梳理。有图有,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来一次“三线”之旅吧!
国营漳河机械厂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原称襄樊市)南漳县城郊的山沟里。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原隶属湖北省国防科工办领导,军工代号9626厂。
1965年4月,湖北省国防工办等单位组织专班到南漳选址,同年12月,作为湖北省属9个小三线厂之一的漳河厂制氮系统,,在南漳县城关西北马蹄庄的夹沟正式动工兴建。
1966年7月,漳河厂开始进入边建边试制的状态,主要是生产“四管炮”(四联高射机)。1968年,主要生产线基本建成。
经过四年的试制,1970年产品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同意定型转入批量生产;1971年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生产;1972年5月,“四联高机”正式出厂并装备部队和民兵。
国营漳河机械厂是国家开始建设三线时在湖北诞生的一个综合性机械加工工厂,有较强的机械加工、铆焊、冲压、大型热表处理能力和比较先进、完善的测试手段。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一批老式武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作为上世纪的防空武器,高射机难以幸免地被列入淘汰系列。
1984年11月,根据城市经济体制的需要,该厂由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下放到襄樊市,转为民用企业。
截至1985年,国营漳河机械厂累计投资216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00万元,流动资金487万元,全厂设备总数1006台;有职工1359人,其中技术人员100多人,六级以上技术工人257人。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特别声明: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发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作者姓名。
2.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制氮机设备生产厂家,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认准“黑镜头”LOGO及大“V”标识,再点关注。